「非視覺探索計畫」是本館擔任文化部「視障服務示範館」之重點業務。
本計畫自102年4月起推動,有計畫地培育種子老師及引導志工,
以專案團隊力行小班制、常態化的細水長流經營模式辦理視障服務活動,
推行至今已邁入第八年,並獲得視障相關社福團體及視障特教學校熱烈回應及踴躍參與,
且已是國內博物館界友館肯定觀摩學習對象。
為鼓勵並增強本館「非視覺探索計畫」所涵養的視障藝術愛好觀眾自主參觀美術館的動機及行為,
本館除了於105年建置完成全國第一支兼具視障與聽障者需求的微定位無障礙導覽系統「國美友善導覽APP」外,
106年年底以常設展規格及通用設計概念建置全國第一個「身心障礙者與樂齡人口文化近用示範展」
(該展於108年8月以「全人文化近用展示體驗區」為定位、聚焦於「家.屋」的主題論述重新選件登場),
結合3D列印開發的視障觸摸輔具以及口述影像導覽的雙視解說,
以方便自由行的視障民眾自導參觀的軟硬體服務設施,
並將此無障礙服務設計擴及年長者、肢體障礙者與一般社會大眾。
110年更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中設置近用體驗專區,
貫徹本館視障服務並不是小眾服務,而是更細緻的全人友善服務之理念。
110年度的「非視覺探索計畫」活動延續往年之做法,為每月一場,
定期於每月第四個週四上午9:30~12:00舉辦,開放視障觀眾5~10人成團參與。
今年度預計辦理9場,場次分別為:2/25、3/25、4/22、5/27、6/24、8/26、9/30、10/28、11/25。
目前尚可預約檔期為6/24場次,意者請電話洽詢:04-23723552 分機 723 吳小姐。
另外,本館為了服務在融合教育體系裡的視障生,
並在一般學子間散播友善平權的公民素養種子,
固定於暑假辦理一梯次 (連續三天不過夜) 的暑期明盲共學營(110年預定為7/9~7/11)。
第一天(7/09)為一般生的視障認識及人導法研習課程,
第二~三天(7/10~11)則為共學營活動。
相關後續報名訊息,敬請關注本館官網及FB。
由⽂化部指導,國⽴臺灣美術館主辦,促進華語地區全⼈⽂化近⽤與社會共融的國際盛事──
「第⼀屆全⼈⽂化近⽤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
將於2019年11⽉3⽇⾄6⽇在台北財團法⼈張榮發基⾦會國際會議中⼼舉⾏。
本次⼤會主題「⽂化近⽤」關注如何積極地確保每⼀個⼈親近⽂化、深度參與⽂化活動的權利,
不受⾝份、年齡、性別、地域、族群、⾝⼼障礙等原因的影響;
「社會共融」則尋求平等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在多元族群之間建⽴彼此的理解與欣賞。
近⽤給了個體平等取⽤資源和展現的權利與基礎,
共融則帶來異質⽂化間的激盪交融,
⼈類⽂化因此⽽有源源不絶的新思維與成⾧,在互動中產⽣⼈性⾃然的接納與愛。
國⽴臺灣美術館⾃2013年從視障服務⽰範館的紮根⼯作做起,
⾄2017年起全⾯朝向「全⼈友善博物館」的⽬標耕耘,
實有感於個⼈與⼈類⽂化共⽣共榮的進程,其實完全不可分割。
每⼀個個體其實都有缺陷。
⽂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服務對象,並不僅限於所謂少數或弱勢族群,
⽽是要以⾯對所有⼈類個體、更宏觀的「全⼈」思維看待。
「全」,是⼀種全備、完全,完整的概念。
教育學上全⼈的概念,將⼈視為⼀個⽐可⾒更⼤的整體、⼀個⾝⼼靈緊密與世界相連的完整個⼈,
重視充份發展每⼀個⼈的潛能,培養成為能與社會和諧互動的完整個體。
因此,全⼈的⽂化近⽤與社會共融,更⾧遠的思維,是在考慮⼀種軟體資訊與服務上的通⽤設計。
不是因為「有些⼈的缺陷」⽽各別對應產⽣的零散服務,
⽽是⼀種更全⾯、從⼀開始設計,就考慮到所有⼈需求的服務思維。
祈願透過本次研討會的各式活動中,能促進不同地域間的理念交換,
共同加速全⼈⽂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推展,成為改變世界的柔性⼒量。
歡迎所有對本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21 23:59 截止
報名辦法:主題網站線上報名,請至➡www.2019casi.org
活動時間:2019/11/03(日)至2019/11/06(三)
活動地點: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第一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 歡迎報名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106年10月21日起常設展出的
「聚合● 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是國內第一個依據通用設計原則,
結合3D視障觸摸輔具的開發及口述影像導覽服務的美術館常設展。
展場相關的展示文宣皆以放大字級設計,
相關作品的展示高度亦顧及輪椅使用觀眾的觀看視角,
是一個兼顧美術學術研究及文化近用平權服務的視覺藝術展覽,
所以也是一個全民共享、全人全感官的藝術探索饗宴。
國美館以常設展規格推出「身心障礙者與高齡人口文化近用示範展」
「聚合● 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展場入口處,除了一般展覽的展名、主視覺輸出外,還多了一個輔具台,展示以3D列印技術製作的展場平面觸摸圖,以及以房屋為主題的觸摸模型。(照片)
陳澄波《淡水風景》3D淺浮雕輔具,在展場與原作對照呼應。(照片) 這件輔具和原作品大小相同,是國內第一件把平面作品轉為立體、再模仿原來化作上色的輔具。平面圖案轉成淺浮雕,讓我們得以用觸覺感受原畫作的構圖和布局,探索畫中房屋造型和遠近的空間感。上色則能讓我們更近距離觀察原作的顏色和質感。
李錫奇的現代版畫作品《無題》與三層式觸摸輔具的對照呼應。(照片) 這件輔具的畫面尺寸與李錫奇老師的《無題》原作一樣大。我們提供下、中、上,共三層結構來觀察這幅版畫,並藉由翻閱疊套的效果差異,凸顯版畫套印的工序原理。
張永村的抽象水彩畫作《文明的躍昇》與局部凹凸版觸摸輔具及幾何圖案疊放(畫)的體驗操作輔具。(照片) 這套輔具,以局部的凹凸版,呈顯原作以密集的幾何圖形疊畫所堆疊出的現代都會建築景象,並以局部放大的積木操作輔具,提供民眾更深刻想像水彩經過疊畫所加深的色彩濃度,及其對應在輔具上的厚度表現。
陳慧嶠《睡吧! 我的愛》裝置藝術作品及其原作的縮尺觸摸輔具。(照片) 原作藝術家使用房屋裡重要的生活物件「床」作為裝置素材,凸顯80年代藝術家創作的多元性,並提供民眾一個親身觸摸柔軟與尖銳對立並存的體感,觸發其觀念的多角萌生。
「非視覺探索計畫」(國美館的視障服務專案活動)結合「聚合● 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的觸摸輔具,帶領視障生進行藝術欣賞。(照片)
「非視覺探索計畫」(國美館的視障服務專案活動)是一個套裝行程,在展場的畫作欣賞活動之後,會結合相同主題企劃動手做的單元,讓視障學員以非視覺的方法進行創作。(照片)
活動介紹:
親愛的家長您好!
不知道您是否與孩子共讀過這本很溫暖清新的繪本《露西的畫》?──故事是這樣的:
這天,露西一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告訴老師,外公下午要來她家喝下午茶的消息。而這時,教室裡班上的其他孩子正準備用水彩來畫畫。看著圖畫紙發呆的露西,認為那些顏色都「不對」,而她最後決定要為外公做一幅拼貼畫。作者尼古拉.摩用不動聲色的方式,娓娓敘說著露西怎麼專心一意地做著這幅要送給外公的拼貼畫,在繪者艾力斯.艾利夫描繪下的露西,她努力回想外公喜歡的東西、努力找到合適材料黏貼的神情,純真又平凡,而我們隨著時間的演進直到外公到來,才終於明白小小露西費盡心思拼貼一張畫的初衷:因為外公眼睛看不見,她想用外公能懂的方式─用手去觸摸、感受不同材質所帶來的不同觸覺─讓外公「看見」她的畫與話。
您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地替孩子製造更多的融合學習環境? 但您是否也擔心一般孩子會因不熟悉而陷我們的視障孩子於困窘或危險當中呢? 國美館推行「非視覺探索計畫」的視障者美術推廣活動已邁入第三年,不管是視障觀眾或非視障觀眾,在眾多的活動設計與執行經驗裡,我們體會最深切的是──大家都是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裡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心靈樣貌與存在價值〈就如同大多數平凡的你我一樣〉。我們彼此既不需要憐憫,也無須同情,大家其實需要的是更多的接觸與友善認識彼此的機會。所以,國美館希望藉由「明盲共學」美術推廣活動的規劃,將這種「大家都是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的觀念種子深埋在下一代年輕孩子的心裡,讓不一樣的孩子可以同室共學,除了一起創作,更學會包容與欣賞、謙卑與尊重,進而互相了解與傾聽,像露西一樣,很自然知道怎麼用對方能懂的方式來溝通與分享。如果您有興趣讓孩子參與這個明盲共學的計畫,歡迎報名登記。謝謝!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非視覺探索計畫─暑期明盲共學營隊
參與人數: 5~8名視障生、5~8名一般生,明盲生以一比一配對進行
活動主題:夏日浮世繪─木林生
授課講師:林思瑜 (櫻桃老師,和好玩實踐室主持人)、助教一名
活動日期:105年7月1日(星期五)~7月3日(星期日),上午10點到12點、下午1點30分到4點30分
活動主題:夏日浮世繪─木林生
活動內容:
今年夏天我們要以謙卑的心遠望那座心中的山,以華麗的姿態走入森林中,與孩子共同討論樹林間的生命與活動。林木蟲鳥。樹林間還孕育什麼樣的的生命呢?蟲,跑得很快的、走得很慢的;鳥兒,會飛的、會啄的‧‧‧‧‧‧種類可能超乎你我的想像。你的心中也 有一片山林嗎?如何與山林萬物和平共存呢?透過活動設計,讓視障生與一般生有機會經由本館暑期重點展覽(自然魔法師教育展及日本浮世繪特展)、繪本及遊戲引導進而了解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也在創作活動中與藝術、與異己的他人作連結。透過主題讓孩子嘗試多元媒材、質感的藝術體驗,也更懂得「尊重」自然萬物及他人的真義。
活動行程:
7月1日-表山・裡山
上午: 手布創作/立體 情緒與手作藝術
下午: 山的心情
7月2日-木林生
上午: 上午: 複合媒材/集創 自然生態的認同和角色的投射
下午: 下午: 複合媒材/集創 人類與自然的共存
7月3日-心標本
上午: 上午: 彩繪/平面 語言表達和自我反觀
下午: 下午: 林蔭草地分享會
【本次活動進行現場攝影,報名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本館將相關影音資料製作非營利之美術教育推廣影片,並有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傳輸之權利。】
聯絡資訊:
國美館活動聯繫人:教育推廣組 吳麗娟
電話:04-23723552分機:723
提供花朵實物供視障學員比對藝術家作品裡所表現的線條,
並設計活動提供學員以伸展全身大肢體的動態活動進行用動作與線條的關聯體驗的
以口述影像的解說輔以觸摸凸圖一對一的志工引導,
協助視障學員更深刻理解資深藝術家蕭勤的作品。
以觸覺的引導取代視覺的偏重,開拓視障學員對創作的印象,
並以親身體驗動手做的成就感,滋養對藝術的喜愛。
105年度「非視覺探索計畫」活動紀錄
104年的「非視覺探索計畫」結合「我的隱藏版─自畫像教育展」
提供作品凸圖輔具及相關的自我探索衍生活動,
延續以往套裝行程的模式進行之。
探索衍生活動,延續以往套裝行程的模式進行之。
在展覽作品的口述影像導覽部分,提供原作的燙凸圖,
以利視障學員深入理解藝術家對自我的定義及詮釋。
非視覺探索計畫強調一對一的專人服務,
以切合不同視障程度的學員之需求。
客製化的活動,從行進引導到陪同聆賞展覽以及動手做,
全程都是由同一位志工伙伴陪同,以建立彼此的信任及友誼。
104年度「非視覺探索計畫」活動紀錄
「非視覺探索計畫」是國美館從103年起常態性、小班制辦理的視障服務專案。
每月雙周周四早上9點到12點開放5人以上10以下的視障朋友組團參加。
活動內容包含具口述影像原則的展覽報讀、觸摸導覽,
以及非視覺性的創作體驗。
正好館內「女人●星星●小鳥 米羅特展」邀請視障民眾參與展覽現場的聆賞活動。
結合米羅的創作符號、現成物挪用以及自動性技法等創作特色,
設計相關的非視覺性創作活動。
非視覺探索計畫的口述影像導覽充分結合雕塑真品、實物模型,
以及製作教具供視障學員更深刻地理解藝術作品。
從典藏作品衍伸的創作活動亦針對作品的單一特性藉由創作引導做強化,
以加深視障學員的心像形成。
103年度「非視覺探索計畫」活動紀錄
是國美館常態性、小班制辦理的視障服務專案,
自102年試辦至今總計累積進60場的實務經驗,
除了仍將持續精益求精辦理融合五感體驗的視障服務活動,
並將以促進「社會包容」為目標,透過藝術教育推廣活動的規劃,
創造各種不同需求之族群的互敬互諒與互助之學習場域。
國立臺灣美術館「非視覺探索計畫」歷年活動一覽表:
(1)102年11到12月:「賞山‧遊山」教育展
(2)103年1到4月:「女人、小鳥、星星─米羅特展」
(3)103年6~11月:「國美無雙─館藏精品常設展」
(4)104年1~3月:第30屆版印年畫特展「吉羊如意─2015羊年年畫特展」
(5)104年4~11月:「我的隱藏版─自畫像」教育展
(6)105年1月:「八十能量─蕭勤回顧‧展望」
(7)105年1月:第31屆版印年畫特展「靈猴獻瑞─2016猴年年畫特展」
(8)105年2月:「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
(9)105年3月: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
(10)105年4~5月:「自然魔法師」教育展
(11)105年6~7月:「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
(12)105年8月:「自然魔法師教育展」
(13)105年9月:「國美無雙─館藏精品常設展」
(14)105年9月:「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
(15)105年9月~11月:「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
(16)106年1月~3月:「吉年好運到─雞年年畫特展」
(17)106年4月:「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
(18)106年5月:「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19)106年6月:「黃土水水牛群像作品欣賞」
(20)106年7月:「靈魂煉金術:崔盱嵐」
(21)106年8月:「106年全國美術展」
(22)106年9月:「想像中的肖像人物-畢卡索特展」
(23)106年10月: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24)106年11月:「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非視覺探索計畫歷年活動回顧
自104年度開辦即廣受特教資源班師生歡迎及好評的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
為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更深入參與課程的機會,
從105年度起,活動形式以每梯次學員連續參與兩場次活動的規劃。
跨年齡、跨障別的藝術創作活動 ,以正統的工具顏料及開放的創作主題,
本專案活動提供學員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
讓學員們都能以自己的步調完成作品。
即便是中重度的自閉症青年,都能穩定專注地參與活動、完成創作。
每場活動結束前,引導的講師都會主持一個互相肯定與接納的欣賞討論發表會,
讓資源班的特教生在美術創作中釋放情緒、表達自我並且接納彼此的異同。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
臺中市偏遠學校的特教資源班學生參觀「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的教育推廣區。(照片) 該區陳列著各類美術創作的工具材料,讓特教生在觀賞展覽作品的同時,對其創作媒材也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活動包含作品欣賞討論與創作兩單元。圖為特教學員欣賞陳澄波《淡水風景》原作照片。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活動包含作品欣賞討論與創作兩單元。圖為特教學員參與創作照片。
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一樣可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得到自我表 達的成就感,並且在本活動中獲得肯定與接納。(照片)
國美館自104年辦理失智長輩藝術治療工作坊「老當藝壯」,
最初是與公私立日照機構及老人養護中心合作,
106年度起,則回歸家庭的親職關係,辦理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照護者的共學活動。
一方面提供藝術欣賞對談活動,提供時間與記憶錯亂的長輩
一個跳脫時空脈絡與對錯判準的場域,
一個可以暢所欲言且會被仔細聆聽的社交場合;
再則透過藝術的欣賞及創作,提供親屬照護者一個得以喘息,
並透過藝術的媒介親近失智長輩內心的一個機會。
「老當藝壯」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照護者的藝術治療團課一期以6~8堂課為規劃,
每期接受8~10人團體參與,
藝術治療師也會規畫「集創性」的創作活動,
以增加學員彼此間的人際互動。
105年度的「美術館與我體驗工作坊」與衛生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合作,
邀請中、重度失智長輩到館餐與藝術活動。
活動配合「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品展」設計畫作欣賞、討論及肢體活動,
並以畫作拼圖讓長輩有動腦又動手的成就感。
失智長輩的醫術治療團課一期以6~6堂課為規劃,
藝術治療師也會規畫「集創性」的創作活動,以增加學員彼此間的人際互動。
104年度「美術館與我體驗工作坊」(失智長輩藝術治療工作坊)
延續104年度廣受特教資班師生歡迎及好評的「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
105年度以更深入參與的形式精進之,亦即:每梯次學員將連續參與兩場次的活動。
即便是中重度的自閉症青年,都能穩定專注地參與活動、完成創作。
跨年齡、跨障別的藝術創作活動 ,以正統的工具顏料及開放的創作主題,
提供學員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學員們都能以自己的步調完成作品。
每場活動結束前,引導的講師都會主持一個互相肯定與接納的欣賞討論發表會,
讓資源班的特教生在美術創作中釋放情緒、表達自我並且接納彼此的異同。
105年度「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活動紀錄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
本活動以跨校跨障別、年級的方式,聘請專業藝術創作者到館引領學員進行藝術創作。104年度配合的展覽是「我的隱藏版─自畫像教育展」,希望透過藝術家觀看自我、定義自我的方式與形式,提供特教生更寬廣的角度來認識自己進而悅納自我。
原是國美館從「藝術即治療」的論述發展出的美術館取向之肯納兒(泛自閉症幼童)的藝術教育治療工作坊。專案最初是與美術館所在社區一所泛自閉症融合幼兒園的館校合作,第二年起為了平衡臺灣現下偏頗的特殊教育現場的作法,特將服務對象則擴大到國中小學的身心障礙學生。
鑒於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教育制度下,即便是受特殊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原在普通班就讀、部分時間接受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於分散式資源班就讀的身心障礙學生們,他們到資源班接受「加強輔導」的科目,卻依然是主流價值觀底下要他們勉力趕上的學科:如國文、英文或數學理化等。可以說,在現行的特殊教育法之下,恐怕只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學生才可能享有「藝術即治療」所帶來的壓力解放及情感昇華體驗,而真正可以抒解一般特教生的身心壓力、轉移其問題行為的困擾、促進他們對自我接納與瞭解的「特殊教育服務」(例如藝術治療、藝術創作或其他針對各類障礙學生特殊需求的介入方案)機會,卻往往被升學主義思想所淹沒了。然而特教生障礙類別分歧性大、各校資源班人數及上課時段也各異,傳統的館校合作以班級為單位的校外教學模式並不適合資源班的運作,所以本專案的合作層級拉到縣市政府的教育局處,由各縣市特教資源中心統籌轄區內各校類似障別的特教生,以跨校組團到國美館上藝術欣賞及創作課程的方式進行。
104年「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特教資源館校合作計畫活動紀錄
「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
是國美館餘103年度為泛自閉症幼童(肯納兒)所規劃的美術館取向的藝術教育治療工作坊。活動以該年度的教育展「跟著線條去旅行」為基礎,聘請專業藝術治療師到館,因應肯納兒在人際及情緒方面的先天侷限,規劃針對參與學員之特質加強其人際互動及觀察能力的藝術創作活動。
藝術治療師在展場的畫作欣賞活動以大量的肢體動作與學員互動,並吸引其注意力。
藝術治療師以展覽主題「線條」設計必須運用到「眼神追視」及與人合作的能力的活動,促發肯納兒學員的創作動機。
針對肯納兒一般不喜歡看人的特質而累積的情緒壓力,藝術治療師設計以照相活動,深度肯定學員們眼中的世界的美感!
103年度「肯定與接納的藝術行動」泛自閉症幼童藝術治療工作坊
國美館的視障服務活動從認識國美館開場,
結合園區的自然景觀提供視障學員以體感深刻覺知國術館的環境與氛圍。
試辦活動以年度教育展「賞山●遊山」的展覽聆賞為主,
規劃相關口述影像解說及觸摸導覽。
以「套裝行程」的規劃,從展覽作品衍伸強調視障學員觸覺與聽覺優勢的創作活動,
邀請學員一起動手創作。
102年度視障服務試辦紀錄
由⽂化部指導,國⽴臺灣美術館主辦,促進華語地區全⼈⽂化近⽤與社會共融的國際盛事──
「第⼀屆全⼈⽂化近⽤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
將於2019年11⽉3⽇⾄6⽇在台北財團法⼈張榮發基⾦會國際會議中⼼舉⾏。
本次⼤會主題「⽂化近⽤」關注如何積極地確保每⼀個⼈親近⽂化、深度參與⽂化活動的權利,
不受⾝份、年齡、性別、地域、族群、⾝⼼障礙等原因的影響;
「社會共融」則尋求平等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在多元族群之間建⽴彼此的理解與欣賞。
近⽤給了個體平等取⽤資源和展現的權利與基礎,
共融則帶來異質⽂化間的激盪交融,
⼈類⽂化因此⽽有源源不絶的新思維與成⾧,在互動中產⽣⼈性⾃然的接納與愛。
國⽴臺灣美術館⾃2013年從視障服務⽰範館的紮根⼯作做起,
⾄2017年起全⾯朝向「全⼈友善博物館」的⽬標耕耘,
實有感於個⼈與⼈類⽂化共⽣共榮的進程,其實完全不可分割。
每⼀個個體其實都有缺陷。
⽂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服務對象,並不僅限於所謂少數或弱勢族群,
⽽是要以⾯對所有⼈類個體、更宏觀的「全⼈」思維看待。
「全」,是⼀種全備、完全,完整的概念。
教育學上全⼈的概念,將⼈視為⼀個⽐可⾒更⼤的整體、⼀個⾝⼼靈緊密與世界相連的完整個⼈,
重視充份發展每⼀個⼈的潛能,培養成為能與社會和諧互動的完整個體。
因此,全⼈的⽂化近⽤與社會共融,更⾧遠的思維,是在考慮⼀種軟體資訊與服務上的通⽤設計。
不是因為「有些⼈的缺陷」⽽各別對應產⽣的零散服務,
⽽是⼀種更全⾯、從⼀開始設計,就考慮到所有⼈需求的服務思維。
祈願透過本次研討會的各式活動中,能促進不同地域間的理念交換,
共同加速全⼈⽂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推展,成為改變世界的柔性⼒量。
歡迎所有對本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21 23:59 截止
報名辦法:主題網站線上報名,請至➡www.2019casi.org
活動時間:2019/11/03(日)至2019/11/06(三)
活動地點: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第一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 歡迎報名
國美館「攜手●譯藝非凡」手語翻譯導覽活動
自103年4月起辦理,於每月擇一周末午後針對當期重點展覽,
提供聽語障朋友一月一次的美術館知性之旅。
活動持續辦理迄今已養成一群基本的聽語障藝術愛好者,
活動並陸續結合「專家導覽」,辦理聽聾共賞場次,
期待增進聽人觀眾與聾人朋友間的認識及互敬互諒。
106年起,更有計畫培訓聾人朋友成為導覽人員,
辦理聾人手語導覽場次,
期望藉由手語(翻譯)導覽活動的持續辦理,
服務更多的聽語障朋友,
也養成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促進社會的共融發展。
106年度聾人導覽場次影片
107年度手語導覽場次公告
日期時間及導覽主題
1月28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2月11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第33屆版印年畫特展
3月18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科技藝術主題展
4月22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吳炫三回顧展
5月13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未來簡史
6月24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107年全國美術展
7月15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年輕的力量─日本清理攝影美術館典藏展
8月26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第18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9月30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
10月14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展
11月11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到4點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國美館「攜手譯藝非凡」(聽語障手語翻譯導覽服務)
「攜手•譯藝非凡」聽語障手語翻譯導覽活動自103年4月起辦理,
於每月擇一周末午後針對當期重點展覽,
提供聽語障朋友一月一次的美術館知性之旅。
活動持續辦理迄今已養成一群基本的聽語障藝術愛好者,
期望藉由手語翻譯導覽活動的接續辦理,服務更多的聽語障朋友。
本年度預計舉辦11場,活動場次如下表:
1/16(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第31屆版印年畫特展
2/20(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夢 ‧ 棲地」青年藝術主題展
3/12(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林之助百歲紀念展
4/16(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倪再沁紀念展
5/14(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再生運動 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6/26(日早上9點到10點30分
日本浮世繪─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
7/16(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第17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8/20(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全國美術展
9/24(六)上午10點到11點30分
銀鹽時代攝影主題展
10/22(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2016臺灣美術雙年展
11/27(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
(與專家導覽結合辦理聽聾共學試推)
以館內導覽人員與外聘手譯員攜手合作的方式為聽語障朋友服務,
不論是全國美術展或是數位科技展,一樣吸引聽語障的藝術愛好者,
與專家導覽活動相結合的攜手●意義非凡活動為國美館的手語導覽活動帶入聽聾共學的新紀元。
105年度「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活動紀錄
國立臺灣美術館「攜手‧譯藝非凡」手語翻譯導覽活動104年度活動行程表:
1/1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
2/0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第30屆版印年畫特展
3/0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六年級生
4/18(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國美無雙II
5/23(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形‧動──國際文字影像展
6/6(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研究展
7/18(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草間彌生 個展
8/15(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全國美展
9/19(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吳承硯&單淑子雙個展
10/24(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
11/14(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八十能量──蕭勤回顧 ‧ 展望
竭誠歡迎聽語障朋友攜伴現場參加。
本活動行程,本館保留異動空間,並將於官網公告。
報名洽詢:教育推廣組吳小姐 TEL/ 04-2372-3552# 723 FAX/ 04-2375-4692
結合特展與重點展覽,提供聽語障朋友一個親近藝術的機會。
103年度「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活動紀錄
國立臺灣美術館「攜手‧譯藝非凡」手語翻譯導覽活動104年度活動行程表:
1/1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
2/0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第30屆版印年畫特展
3/07(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六年級生
4/18(六)下午2點到3點30分
國美無雙II
5/23(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形‧動──國際文字影像展
6/6(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研究展
7/18(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草間彌生 個展
8/15(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全國美展
9/19(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吳承硯&單淑子雙個展
10/24(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
11/14(六)下午2點30分到4點
八十能量──蕭勤回顧 ‧ 展望
竭誠歡迎聽語障朋友攜伴現場參加。
本活動行程,本館保留異動空間,並將於官網公告。
報名洽詢:教育推廣組吳小姐 TEL/ 04-2372-3552# 723 FAX/ 04-2375-4692
針對特展提供聽語障民眾一個親近藝術的午後時光。
104年度「攜手●意義非凡」活動紀錄
友善平權服務之「攜手‧譯藝非凡」手譯導覽活動
本館於103年4月起推行「攜手‧譯藝非凡」聽障服務──聘請專業手語老師,
結合專業導覽人員的展覽解說,為聽覺不便者進行手語翻譯。
希望藉由平易的導覽解說,
吸引聽覺不便的觀眾進入美術館、面對作品、欣賞展覽,
進而培養出對藝術的喜愛,與逛美術館的藝文參訪習慣。
活動以每月一次之頻率持續辦理。
103年06月07日(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國美無雙I─館藏精品常設展
103年07月26日(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2014國際科技藝術展
103年08月23日 (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第16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03年09月20日 (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台灣木版畫現代進行式
103年10月18日 (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
103年11月15日(星期六)
下午2點到3點30分
國美無雙II─館藏精品常設展
報名資訊
報名專線:04-2372-3552#723
傳真:04-2375-4692
email:lichuanwu@art.ntmofa.gov.tw
「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活動以每月一場的頻率常態性服務聽語障朋友。
手語導覽服務形式由館內導覽人員與手譯員攜手合作,提供當期重點展覽的解說服務。
103年「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活動紀錄
由⽂化部指導,國⽴臺灣美術館主辦,促進華語地區全⼈⽂化近⽤與社會共融的國際盛事──
「第⼀屆全⼈⽂化近⽤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
將於2019年11⽉3⽇⾄6⽇在台北財團法⼈張榮發基⾦會國際會議中⼼舉⾏。
本次⼤會主題「⽂化近⽤」關注如何積極地確保每⼀個⼈親近⽂化、深度參與⽂化活動的權利,
不受⾝份、年齡、性別、地域、族群、⾝⼼障礙等原因的影響;
「社會共融」則尋求平等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在多元族群之間建⽴彼此的理解與欣賞。
近⽤給了個體平等取⽤資源和展現的權利與基礎,
共融則帶來異質⽂化間的激盪交融,
⼈類⽂化因此⽽有源源不絶的新思維與成⾧,在互動中產⽣⼈性⾃然的接納與愛。
國⽴臺灣美術館⾃2013年從視障服務⽰範館的紮根⼯作做起,
⾄2017年起全⾯朝向「全⼈友善博物館」的⽬標耕耘,
實有感於個⼈與⼈類⽂化共⽣共榮的進程,其實完全不可分割。
每⼀個個體其實都有缺陷。
⽂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服務對象,並不僅限於所謂少數或弱勢族群,
⽽是要以⾯對所有⼈類個體、更宏觀的「全⼈」思維看待。
「全」,是⼀種全備、完全,完整的概念。
教育學上全⼈的概念,將⼈視為⼀個⽐可⾒更⼤的整體、⼀個⾝⼼靈緊密與世界相連的完整個⼈,
重視充份發展每⼀個⼈的潛能,培養成為能與社會和諧互動的完整個體。
因此,全⼈的⽂化近⽤與社會共融,更⾧遠的思維,是在考慮⼀種軟體資訊與服務上的通⽤設計。
不是因為「有些⼈的缺陷」⽽各別對應產⽣的零散服務,
⽽是⼀種更全⾯、從⼀開始設計,就考慮到所有⼈需求的服務思維。
祈願透過本次研討會的各式活動中,能促進不同地域間的理念交換,
共同加速全⼈⽂化近⽤與社會共融⼯作的推展,成為改變世界的柔性⼒量。
歡迎所有對本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21 23:59 截止
報名辦法:主題網站線上報名,請至➡www.2019casi.org
活動時間:2019/11/03(日)至2019/11/06(三)
活動地點: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第一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 歡迎報名
不論年齡、性別,也不論是輪椅代步者,
或者只是暫時的行動不便、體力不支者,
輪椅與博物館椅,
讓所有國美館的教育推廣活動都是無障礙行程!
輪椅與博物館椅 為行動不便者推出暢遊國美館的無障礙行程
「非視覺探索計畫」是國美館從103年起常態性、小班制辦理的視障服務專案。
每月雙周周四早上9點到12點開放5人以上10以下的視障朋友組團參加。
活動內容包含具口述影像原則的展覽報讀、觸摸導覽,
以及非視覺性的創作體驗。
正好館內「女人●星星●小鳥 米羅特展」邀請視障民眾參與展覽現場的聆賞活動。
結合米羅的創作符號、現成物挪用以及自動性技法等創作特色,
設計相關的非視覺性創作活動。
非視覺探索計畫的口述影像導覽充分結合雕塑真品、實物模型,
以及製作教具供視障學員更深刻地理解藝術作品。
從典藏作品衍伸的創作活動亦針對作品的單一特性藉由創作引導做強化,
以加深視障學員的心像形成。
103年度「非視覺探索計畫」活動紀錄